專家視野
潘教峰:科學技術現代化是中國現代化的關鍵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黨的十九大報告如是定位“創新”,并提綱挈領地提出一系列目標和要求: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倡導創新文化,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十九大報告中,這些目標和要求亦落地于時間軸線: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那時, 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
新時代,新起點。宏圖展開, 未來可期。應當如何理解十九大報告對于科技創新的新目標、新要求?藍圖變為現實,在此過程中, 又須從哪些方面著力?《中國發展觀察》記者就相關問題專訪了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院長、研究員潘教峰。
中國發展觀察: 應當如何理解十九大報告對于科技創新的定位?
潘教峰:科技革命深刻影響著國家的命運, 這一點毋庸置疑。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人類現代化的歷史本質上是科技創新和進步的歷史,近現代社會的每一次重大變革,都與科技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關。科技是現代化的“發動機”,不斷開辟社會生產力發展新空間,提髙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極大地豐富人類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科技是最具革命性的關鍵力量,支撐當前發展、引領未來進步,也決定著各國各民族的前途命運。可以說,中國的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當前我國正處于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傳統產業發展下行壓力較大,迫切需要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
同時要看到,全球搶占創新和經濟發展制高點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我們要抓住歷史機遇、努力彎道超車,加快創新發展,實現“從大向強”的轉變,加快邁入世界創新中心。
中國發展觀察:能夠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是我們的目標。知己亦須知彼,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有何特點?
潘教峰:當今世界,綠色、健康、智能引領創新方向,科技創新加速推進,深度融合、廣泛滲透到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重塑世界格局、創造人類未來的主導力量。世界科技發展情況,具體可以總結為五個特點。
一是科技發展呈現多點突破、交叉匯聚的趨勢。許多基本科學問題面臨突破,生命科學、納米信息技術和認知科學等學科間交叉匯聚,自然、人文與社會科學交叉滲透,不斷催生新的學科生長點。融合式創新日益顯現,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社會創新、管理創新跨界融合,不斷突破地域、組織、 技術的界限。
二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創新模式變革將推動科學技術本身的深刻變革。物聯網、云計算、社會計算、大數據、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 協同創新等創新模式結合,將給科學技術帶來變革性影響,引發互聯網、神經科學、計算科學等與其他技術髙度融合的顛覆性創新,促進跨界、跨組織、跨行業的融合發展,推動開放式、大眾式新型科技創新模式的形成和發展,加速推動新科技革命的到來。
三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將催生相關領域的科技突破,并引發對科技風險的反思。人類面臨能源、環境、健康、農業、宇宙開發等諸多關系可持續發展的緊迫問題,其中蘊涵著大量跨學科的共性、復雜性科學問題。這迫使人類謀求科學突破和重大技術變革,推動眾多科學領域協同創新和交叉發展。同時,科技雙刃劍的特點更加凸顯,為謀求可持續發展,低風險技術研究引起重視。人類精準基因工程技術、轉基因、核能、機器人等在為人類帶來福祉的同時,引發新的倫理問題或社會風險,促使人類對技術應用進行反思以及低風險技術的發展。
四是物聯網、服務與制造業的結合,將引發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的變革,孕育新的經濟増長點。通過價值鏈和價值網絡實現橫向集成,建立橫跨價值鏈的端對端工程、垂直集成和網絡化的制造系統, 如“德國工業4.0”、美國工業互聯網、日本機器人計劃、“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等。由此將催生若干未來的新興技術:模仿人神經形態技術將促進自然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將開啟新一代機器人技術開發與應用的新紀元,數字技術的發展將促進個性化治療和靶向治療,無人機技術和機器自行飛行技術有可能取得突破, 基于數字信息的分布式制造有望得到普遍應用,3D打印在集成電子部件及智能服裝制造方面有可能取得突破。
五是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出臺創新戰略和政策,致力重點突破、構建體系、提高效率,搶占未來發展先機。
中國發展觀察:能否介紹一下他們的舉措?
潘教峰:比如美國,在2005— 2015年先后提出了一系列競爭力相關計劃和法案,2009年、2011 年、2015年相繼發布“美國創新戰略”,強化研發與創新投資政策。德國2010年提出“高技術戰略2020”,2013年推出“德國工業4.0”戰略,2014年通過“新高技術戰略”,從技術創新擴展到社會創新。日本每五年推出一期新的科技計劃,2016年在第十次科技預測調査的基礎上出臺了第五期科技基本計劃。英國2014年發布《2014— 2018新興技術發展戰略》,尋找并資助髙潛力技術,加速其推廣及產業化。法國2014年發布“法國未來十年”報告,提出法國未來與科研、創新、高等教育相關的發展目標。歐盟2012年通過“展望2020” 計劃,實施經濟與社會新戰略,積極推進創新活動。俄羅斯2014年公布至2030年科技發展預測,確定了能保障俄羅斯競爭優勢的7個科技領域,俄羅斯科學院也在2013年開始改革。
中國發展觀察:過去幾年間, 我國的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舉世矚目。未來還可能實現哪些對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科技突破?
潘教峰:從中長期看,未來世界可能發生若干類型的重大科技突破,一是在基本科學問題認知方面的重大突破,并引發系統性科技創新、多元群發的技術創新;二是發現現有理論體系難以解釋或無法解釋的新現象;三是重大技術突破引發產業創新或重大工具的出現,有效解決瓶頸制約,對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產生重大影響;四是人類突破極限的重大活動。
當今中國,科技創新已成為支撐國家發展、保障國家安全的關鍵力量和銳利武器,扮演著現代化建設和實現“兩個一百年” 奮斗目標發動機的角色。中國的科技成就舉世矚目,已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我認為,我國將發生一系列對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科技突破。比如對世界科技發展有重要貢獻的原始創新;此外,有可能打破髙技術壁壘的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或能帶動我國產業跨越發展,或能對國家安全、改善民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我們還可能實現變革性技術創新,開辟新的市場,創造新的需求,形成新的產業。
中國發展觀察:更具體地來看,我們應從哪些領域著手,打造創新引領和支撐發展的技術和產業體系?
潘教峰:科技的國際競爭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比賽,比拼的是創新的速度、耐力和持續性。國際競爭形勢瞬息萬變,這要求我們始終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準確把握科技發展趨勢, 研判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方向和重點。
當前,我們應在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領域,構建創新引領和支撐發展的技術和產業體系。
—是構建創新引領和支持“ 中國創造” 的技術和產業體系。推動信息網絡技術與制造技術、材料技術、農業技術等的融合, 發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網格制造、柔性制造,促進制造業、農業、現代服務業等產業升級,使生產更加智能化、自動化、個性化,實現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跨越。
二是構建創新引領和支持“美麗中國”建設的技術和產業體系。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推進資源高效與循環利用, 擺脫高能耗、高污染的傳統增長模式、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 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使人們享有舒適的人居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三是構建創新引領和支撐“健康普惠中國”建設的技術和產業體系。改善民生福祉,發展優質化、營養化、功能化的農產品;發展低成本、高效率的醫療服務模式;發展綠色、智能、宜居的城市,促進城鄉重要基礎設施—體化建設,全面提高公共服務保障水平,使人們享有更好的醫療和教育、更便捷的交通和通信、更可靠的社會保障,實現經濟社會與人民健康協調發展。
四是構建創新引領和支撐“安全中國”建設的技術和產業體系。面向經濟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軍事安全、社會安全等新安全體系的重大戰略需求,發展傳統與非傳統安全防范技術,強化公共安全基礎和體系建設,提高預警能力和應對處置能力。
中國發展觀察:科技創新是一個復雜體系,涉及科技規劃、研究成果、科研體制改革、人才培養等密切相關的諸多層面。為了早日實現十九大提出的“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目標,眼下應當重點處理好其中哪些關系?
潘教峰:首先要處理好“逐熱點”和“涵養土壤”的關系。不能一味追蹤熱點、防止急功近利,要沉下心來,進一步涵養有利于創新的制度體系和文化土壤。追蹤熱點在科技平穩發展時還可以跟蹤模仿乃至并行,一旦出現顛覆性技術就會被迅速甩在后面。科學發展的土壤一旦形成,就能蓄足科技創新的持續發展能力和后勁,新技術出現,形成新動能、新經濟時就能占得先機。
其次要處理好科技規劃與動態調整的關系。從現在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強國,還需要兩個15年中長期科技計劃。要持續開展科技發展路線圖戰略研究, 研判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方向,針對我國發展瓶頸問題,制定我國重要領域科技發展路線圖和重要產業技術發展路線圖,謀劃好梯次接續的兩個中長期規劃。同時,要充分考慮到科技突破有時具有不確定性的現實情況,制定和實施規劃時要根據科技發展的情況進行動態調整。
三是處理好體制改革與科技發展的關系。以往的科技規劃重發展、輕改革,沒有充分運用改革手段來推動科技目標的實現, 將來應該注重實施機制的建立, 以各項配套改革來帶動科技規劃的落實。
四是處理好集中攻關與自由探索的關系。對不同類型的科研活動采取不同的支持政策和評價模式, 對于基礎科學研究,應該有允許失敗、不求回報的雅量,這樣才能鼓勵自由探索,激發新想法的出現, 最終實現原創和前沿領域的突破乃至引領發展。
(《中國發展觀察》 2017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