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麻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www免费人成看片爱潮,免费一级视频在线观看,亚洲三级av在线,中文字幕第233页,欧美精品免费在线,免费国产之a视频

     首頁 >> 專家視野

專家視野

劉天星:從“論文工廠”轉向“創新發動機”

發表日期:2017-05-22來源:學習時報放大 縮小

  2017年4月20日,國際科技出版商斯普林格(Springer)集中撤銷了中國作者發表在《腫瘤生物學》上的107篇文章,理由是涉嫌同行評議造假。其實,論文撤銷并非中國獨有,學術期刊對有問題的論文撤銷是“行規”,也是學術自治的重要機制。我們需要從一個更廣闊的中國科技發展的宏觀背景下來看撤稿,看中國學術論文與科技創新的關系。

  世界范圍的“論文通貨膨脹”現象降低科技進步效率

  國內外科技界都流行一句話:“論文是學術界的通行貨幣,影響因子就是貨幣的面值。”這說明無論國內外,學術論文都是學術共同體普遍認可的評價研究水平的“硬通貨”。但這種“硬通貨”也逐漸呈現出“超發”現象,尤其是伴隨著開放獲取運動(OA)的興起,世界范圍的科技期刊和科技論文數量的增長已產生了嚴重的“信息過載”,一個科學家即使每天不做別的事情,也很難把與自己相關的最新科技論文看完。有調查顯示,從1977年開始,科學家每月論文閱讀量逐年增加,而每篇文章花的時間從30多年前的48分鐘降低到目前不足30分鐘。因此,論文的大量“超發”,已讓論文寫作和投稿成為科學家巨大的負擔,難于有時間去閱讀論文、思考問題以及進行學術交流?!鞍l表或滅亡”的壓力,已嚴重阻礙了科技進步的效率。

  學術評價逐漸從單純依靠論文轉向多元評價

  目前,科技發達國家逐漸采用包括科研論文、科技的社會和經濟影響、科技對產業促進效果等多元化的指標體系來取代單純依靠論文的評價指標。“二戰”后發達國家對科學的投入逐漸加大,尤其是大科學工程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成為科技發展的重要利器。各國政府也逐漸意識到科技發展對引領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巨大作用,紛紛將大量公共資金投入基礎科學領域,同時也更加注重科研產出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例如,英國每5年一次的卓越研究評估計劃,包括3部分:研究產出質量(主要是論文質量),研究對外影響力(對經濟、社會各層面的廣泛影響),研究環境的質量(科研資源、人才管理和科研活動參與性等)。3個部分中只有一個是關于論文的指標,而且是論文的質量指標而不是數量指標。研究的對外影響力則是整個評價的難點和重點,英國政府依據評價結果決定今后的資源分配,對高校和科研機構產生了很強的導向作用。再如,美國蘭德公司科技研究部門推出了系列針對生物醫學研究如何產生社會影響及后續產業化的研究項目,通過對資助基金的效益進行多維度評價,對其如何調整資助方向產生更大的產業投資和回報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世界產生了較大反響。

  盡快形成多元化科技和人才評價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從我國對科技投入力度、從事研發人員的數量、科技論文產出數量等指標可以發現,科技的“興”已初步實現,全社會已基本形成重視科學、尊重科學的良好社會氛圍。科技的“興”是“形”,而科技的“強”則是“神”,是實質性的國家筋骨和國家力量。只有筋骨強壯,才能實現將我國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

  當前,我國科研論文呈現出的“虛胖”現象,是很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最根本的還是科技和人才評價制度導向的結果。眾所周知,基礎科學研究的成果主要靠論文來體現,很多技術或者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比如“臨床醫學”)是否需要強制要求發表論文?即使需要發表論文,也應該遵從學科發展的客觀規律,是否需要強制發表一定數量以上才算合格?這種“唯論文主義”已經盛行多年,自然有其強大的慣性和相關部門的惰性。但目前中國科技、中國經濟發展階段已不同于10年前、20年前,科技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有效供給的需求之間的矛盾更加凸顯。當前,中國經濟處于結構性調整的關鍵期和新科技革命引發下的新一輪產業革命的雙重疊加期,這既是重大機遇更是巨大挑戰。能否增強科技有效供給的能力,使我國邁向創新型國家前列并建成世界科技強國,是決定未來30年我國能否順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因素。

  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2016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這既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然要求,也是時代的呼聲,更是前進的方向。

  一方面,我們發表的大量論文大都束之高閣,不是存在項目驗收檔案里,就是放在國外數據庫里。這些寶貴的科技戰略資源,既沒有充分的在學術界傳播交流進而實現大眾科普,其封閉性又嚴重阻礙了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效率。近幾年此種情況有所改觀,科技部推出了“國家科技報告制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將項目和成果信息進行了開放獲取;中國科學院也在國內首先響應開放獲取“柏林宣言”并建設了機構知識庫,將所產出的論文、成果等信息在互聯網公開分享。只有首先實現科技論文和成果的公開和自由流動,才能更好促進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涌流。

  另一方面,如何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如何將科研論文和科研產出轉化為創新動力和源泉,需要科技體制改革保駕護航。中國科學院2014年啟動的科研機構分類改革將中科院科研單位分為四類:創新研究院、卓越創新中心、大科學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以不同科研工作的性質為基礎,以目標為導向,制定不同機構和崗位的差別考核評價辦法。并不是每個研究單元或每個研究崗位都是以論文作為評價基礎:創新研究院致力于解決國家重大科技問題、推動科技與經濟發展重大進展,可能沒有那么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的論文,但他們腳踏實地地把論文寫在了祖國大地上;卓越中心主要從事基礎研究,發表高水平國際論文引領世界科學前沿,創造了我國在世界學術界的引領地位,同樣也是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中國經濟進入轉型升級期,需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中國科技發展也面臨提質增效,需要去“論文產能”、將“庫存論文和成果信息”充分流動、調整“評價杠桿”、降低科技和產業之間的門檻、補齊國家創新能力與論文數量的差距。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院刊》)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