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野
宋延林楊國梁:科研人員創業,躲開“陷阱” 乘上“東風”
近期,國家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等政策,鼓勵科研人員創新創業、兼職兼薪。
那么,科研人員在創業過程中有哪些優、劣勢?科研人員創業應避免哪些“坑”?
實戰派VS學院派
曾有報道指出,投身創業浪潮的科研人員有兩類,一是曾在企業里積累較多研發工作經驗的“實戰派”;二是任職于高校和科研機構,做出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從而謀求轉化的“學院派”。在創業過程中,二者可謂是各有優劣。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中科納新印刷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宋延林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整個群體來看,相比學院派,實戰派在創業中成功的概率更大一些。“實戰派成功的概率更高,雖然其技術含量未必特別高,但它首先能夠生存下來。”宋延林認為,其中的原因是實戰派直接從市場來,而學院派一般的知識背景都是在實驗室里,對整個社會的了解還不夠,對市場也比較陌生。
宋延林認為,學院派中特別有市場眼光的人創業成功的概率可能高一些。“市場眼光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創業需要由所從事的科學或技術研究很快地想到為一個產品進入市場實現盈利。很多科研人員更多的還是從技術想到技術,想不斷地在技術層面進行提高。不過,學院派更多的具備一些理想主義精神。學院派去創業基本上都是基于自己的研究發現,繼而想將其轉化為有用的商品。如果能夠成功的話,對技術的推動、產品的技術含量等都會比實戰派高一些。其創業的起點高,發展空間也更大。只要能跨過‘活下來’這道檻,在自己的角色轉換之后,學院派的發展空間會比較大,但這個跨越是很痛苦的。”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一部分科研人員更多關注的是基礎研究,當然科研院所也有研究人員關注應用研究,但總的來說離市場還是比較遠。”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研究員楊國梁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學院派可能對學術問題有更好的把握,但是對技術的市場需求的敏感度往往不是那么高,這一點和企業中的科研人員是不一樣的,后者以實際需求驅動的科研占主導地位,目標性更強、對技術的轉化潛力和經濟效益有更清晰的認識。“與學院派相比,實戰派的優勢是更加接近市場、了解市場,但后者對科學問題的把握可能有劣勢。兩派所處的環境和關心的問題決定了在創業過程中各有所長,實戰派更貼近需求,而學院派在把自己的成果推向市場的過程中可能會對市場風險或者轉化過程中遇到的風險和困難估計不足。”
創業路上的“死亡陷阱”
宋延林坦言,科研人員創業就技術本身而言有兩個“死亡陷阱”,第一是從實驗室的技術到產品。“實驗室只要做出一個別人都沒有做出過的東西就很興奮,但你能不能每一次都把它做好,而且批量生產,保證其穩定性,這本身從技術上就是一個挑戰。很多實驗室技術本身的成功率不高,這樣的話是沒有辦法投入工業生產的。”
而從產品到商品又是一個“死亡陷阱”。“你可以將產品批量生產出來,但它在市場有沒有競爭力也是個問題。因為市場并不是接受技術含量最高的產品,而是性價比最高的產品,這與消費人群的定位密切相關。而這個往往是技術人員考慮不太周全的地方。”宋延林說道。
此外,創業團隊的人員構成也是科研人員創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陷阱。“技術人員如果能夠跟有市場經驗、資本運作經驗的人形成團隊,這種互補的團隊發展會好一些。但實際上,這也非常難,因為不同行業的人能夠形成緊密的、充分互相信任團體,本身就需要長期磨合的過程。”宋延林說。
“對科研人員來講,一個技術攻關無論面臨多少困難都要解決掉,但有時候這不是從市場的角度來考慮的,因為產品的開發都有生命周期。可能提前一年開發出來的產品是有商業價值的,但晚一年開發出來熱點就已經過去了,會有新的替代技術出來。從創業的角度來說,這個產品的生命周期已經過去了。”宋延林認為,科研人員更多關注的是這個產品能不能做出來,做的技術水平是否比別人高。這種“較真”的狀態也有貽誤市場先機的可能性。
乘上利好的政策“東風”
宋延林和楊國梁都認為,當前有關于科研人員創業的政策利好是前所未有的。“不過對科研人員來講,創業積極性還沒有完全調動起來。有如下幾個原因:第一是很多科研人員在觀念中還是想在學術上有一番作為;第二是很多科研人員還對創業的可行性有疑惑和猶豫;第三,國家和地方雖然出臺了很多政策,體現了國家鼓勵‘雙創’的導向,但每個科研單位在具體實施細則和保障措施方面還沒有完全到位,這也有可能成為科研人員的后顧之憂。”楊國梁表示。
“中國科研界長期以來與市場隔離的‘兩張皮’現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從事應用項目研究的研究人員也并不是都需要去創業,提倡科研成果轉移轉化并不是說提倡所有的教授都去開辦企業,辦企業的過程可能會更直接地體會到市場需求,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講,更有效的方式是把研究出來的技術轉讓給能夠銜接的企業。”宋延林建議,“普通的技術可以通過轉讓給企業的方式為社會作貢獻,有些技術可能真正適合辦企業的,首先是創業者具有創業的特質,性格和綜合能力適合創業;第二是他(她)研發的技術現在的企業都承接不了,是超前性的、變革性的,那就需要一個團隊從實驗室技術將其轉化為產品,然后將產品再轉化為商品。只有通過創辦企業才能實現轉移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