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視角
【中國科學報】中國基礎研究不應為排名所動
中科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分析《自然》論文發表指數
5月4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獲悉,該中心科學評價研究小組通過對《自然》雜志論文發表指數的分析得出:2013年度,中國在《自然》雜志發文量居亞太首位,但《自然》出版指數并不直接反映實際創新能力,我國科研人員的創新能力有待激發,綜合科技實力仍須加強。
據介紹,今年3月,自然出版集團發布2013年度亞太地區《自然》雜志論文發表指數(NPI)。該指數是對《自然》雜志和17家《自然》品牌研究期刊論文貢獻的評價,也是國際高質量基礎研究能力的參考指標。NPI指數顯示,中國基礎研究影響力增長迅速,《自然》文章數量(493篇)已超過日本(462篇)位列第一,NPI指數位列亞太第二,由去年的150.03迅速增長至2013年的245.19,接近于日本(290.01),并遠超位列第三的澳大利亞(103.76)。
NPI指數顯示,2000年中國作者只參與了6篇《自然》論文,但到2013年中國在亞太地區發文量已超過日本位列第1,NPI指數位列第二,中科院則已經超越日本東京大學的NPI指數位列第一。
這一評價結果引起了國內外學者和媒體的關注。一部分學者肯定自然指數的結果并探討對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積極作用,也有學者認為該指數并不能證明中國與美、日、德、澳等國家的科技差距縮小了,只能反映在個別方面有所改善,基礎研究工作不應為排名所動,需要心無旁騖的扎實工作。
中科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對我國和中國科學院NPI排名變化及其影響和評價進行了進一步的信息分析。該中心科技評價小組負責人王雪梅指出:中國基礎研究的綜合實力仍弱于科技領先國家。盡管中國的《自然》發文量已居亞太首位,NPI指數排名第二,但結合其他評價指標來看,中國的基礎研究實力仍處于快速發展提升期。
王雪梅表示,在亞太地區,日本的整體科技實力仍遠遠領先于中國,以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為例,日本有16位,而中國和韓國沒有一個。《自然》指數也證明了這樣的實力差距——日本的科研產出在物理科學、生命科學和地球與環境科學排名中均處于首位。因此,中國的綜合科技實力要全面超過日本尚需一定時日。
該小組的分析還表明,中國基礎研究的效率有待提升。從研究人員的NPI均值來看,中國每千名研究人員對NPI的貢獻僅為0.19,居新加坡、澳大利亞、日本和韓國之后,這反映了我國基礎研究產出模式以大的團隊合作研究為主(反映在單篇文章的合著者相對較多)。另一方面,在目前的產出中,我國投入了更多的人力和財力,研究效率較低,眾多科研人員的創新能力有待激發。如何更有效釋放科研活力的管理體制和資助體系也需要進一步探索。
2013年,中國取得了很多里程碑式的成就,包括世界上最快的計算機、世界上最深的粒子物理實驗和登陸器成功登月等。這些成就反映了我國在部分關鍵科技問題上的突破,但多數科學界領軍人物均認為,中國很多核心技術依然主要依賴于國外創新。因此,研究小組表示,《自然》出版指數并不直接反映實際創新能力,中國的科研工作仍須加大對原創研究的鼓勵,創新能力有待提升。
(原載于《中國科學報》2014-05-05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