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麻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www免费人成看片爱潮,免费一级视频在线观看,亚洲三级av在线,中文字幕第233页,欧美精品免费在线,免费国产之a视频

     首頁 >> 傳媒視角

傳媒視角

開放興院:走合作共贏發展之路

發表日期:2012-11-12來源:放大 縮小
2012年11月,剛好是白春禮出任中科院第六任院長、黨組書記后的第20個月。如果只能從他20個月的工作中總結出一件事,那就是讓“民主辦院、開放興院、人才強院”的發展戰略刻入中科院的靈魂中。

“中國科學院是全國人民的科學院。”這是白春禮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這位在中科院工作、生活了34年的“老”中科院人深深地體會到,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在中科院與新中國同行的60多年間,這個宗旨從未變過,也將永遠不會改變。這是他心頭的驕傲,也是他所肩負的責任。

院地合作,統籌區域創新集群

12個分院、100多家直屬研究機構,中科院的“版圖”遍布全國。

這也意味著,中科院對地方科技需求有著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2011年年初,在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中科院集中組織院地合作會談,與江蘇、廣東、浙江、遼寧、北京、天津、湖北、重慶、江西、海南、吉林、深圳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14個省市區,達成進一步科技合作共識,并簽署了一批全面合作或重要方面合作協議。

“十幾年來,包括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所、長春應用化學所、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所在內的44個研究所在吉林省區域內實施合作項目,大大提高了吉林省相關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有力推進了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為吉林的振興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10月25日中科院與吉林省舉辦的工作會談上,吉林省委書記孫政才由衷地感慨,“我們希望中科院一如既往地為吉林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而不可或缺的科技支撐,為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注入新活力。”

“全國科學院聯盟”則是一項更為宏大的工程。這一由中科院與省科學院共建的計劃,旨在通過互補雙贏的合作,服務區域發展,提升區域創新能力。

這也為中科院人施展拳腳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剛剛到甘肅省科學院掛職的中科院蘭州分院院長助理張健許下了這樣的諾言:“作為一名掛職干部,我要牢記工作使命,找準自身定位,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結合兩院需求扎實開展工作,為兩院合作的深入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院企合作,助力技術創新主體

在今年7月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講話中突出強調要解決科技與經濟相結合的問題,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這也是中科院一直在踐行的方向。今年10月,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所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烴技術走進了浙江企業的廠房中。當地企業將在嘉興港區建設兩套180萬噸甲醇制烯烴項目,建成投產后,可實現年銷售收入150億元。

嘉興市委書記李衛寧認為,該技術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和廣闊的市場前景,將有力推動嘉興港區化工新材料產業和循環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浙江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嘉興經濟的轉型升級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新疆分院也捷報頻傳。由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承擔的“克拉瑪依油田作業廢水無害化處理關鍵技術應用研究與開發”項目設計生產的油污泥處理裝置,年處理量達12.5萬噸,占克拉瑪依油田油污泥總量的1/3。油水泥分離后,油回收利用,水可以用來澆灌植物,泥土回填并可種植植物,有效降低了油田作業廢水處理成本,增加了企業銷售收入,保護了采油區脆弱的荒漠生態環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一年多來,中科院先后與中核集團、航天科技集團、電子科技集團、機械工業集團、中石油等一批重點行業大型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組建創新聯盟,共建研發中心與合作團隊,聯合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

針對一些熱門行業涌現出來的新問題,中科院還特別召集全院LED和生物能源研究方面的研究人員,與相關企業面對面展開交流研討,以期進一步凝練研究方向、優化布局,加大應用研究由市場需求牽引和導向的力度,加快研發和產業化進程。

院部合作,強強聯手協同共進

2012年7月4日下午,國家林業局大禮堂座無虛席。人們早早來到會場,想找個好位子坐下來,聽一個“局外”人來給他們作報告。

那一天,白春禮報告的題目是《當前科技形勢與科技前沿進展》。而就在此前早些時候,他與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代表雙方簽署了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力圖通過深化科技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互利雙贏、共同發展。

趙樹叢說,中科院多年來高度關注生態安全領域重大戰略需求和科技前沿,針對森林、濕地和荒漠生態系統演變、結構與功能等問題,與林業系統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科技合作,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當前我國林業正處在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引領現代林業發展。雙方合作關系的建立,將進一步促進科技與生產結合,提升我國現代林業建設水平,推動國家林業重大戰略目標的實現。”

除國家林業局外,中科院還正在落實與衛生部、質檢總局、國家文物局、新聞出版總署等部門的科技戰略合作協議,同時深化與農業部的科技戰略合作,與教育部聯合實施“科教協同育人系列行動計劃”等。

其中,“科教協同育人系列行動計劃”是中科院一次頗具新意的嘗試。用白春禮的話來說,教育界和科技界為加快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這個共同目標走到一起,多家高校負責人來到中科院,與研究所的同志共商合作大計,“這在中科院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8月29日啟動儀式現場,21所“211工程”高校和中科院31個研究所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計劃共設10個具體項目,首批將有80余個中科院研究所、50余所高校參加,中科院將開放約300個國家級、院級重點實驗室,接收高校學生的科研實習;每年將有1800多人次的院士、科學家、教授到高校授課,到中學開設科普講座,將有15萬名以上的研究生、本科生從中受益。

這一舉措讓國務委員劉延東大加贊賞。她評價說,實施“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行動計劃”,有利于搭建高校與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的戰略平臺和溝通橋梁,培育跨學科、跨領域、跨系統的教學科研團隊,實現強強聯合、資源共享,推動人才培養水平和創新能力的提升。

國際合作,搶占未來發展先機

9月18日,中國天津,中國科技界發生了一件大事。在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第23屆院士大會上,白春禮當選為新任院長,成為這一組織成立近30年來的首位中國籍院長。

在白春禮看來,能當選為如此重要的一個國際科技組織的負責人,正是中國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體現。

不能悶起頭來搞科研。作為國家科技創新和國家科技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科技合作一直為中科院領導班子所高度重視。“愛因斯坦講席教授計劃”、“外國專家特聘研究員”、“創新團隊國際合作伙伴計劃”等項目,一個個都已發展成廣為海內外科技工作者熟知的品牌交流活動。

在新的時期,科技創新向國際化發展是必然趨勢,科研機構的國際化發展已成為建設國際一流機構的必要條件。中科院多名領導認為,中科院須系統謀劃國際化發展戰略,將“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更有效地利用國際科技資源。

目前,中科院平均每年國際交流量達到3萬人次,其中約1萬人次中方科研人員到國外,約2萬人次外國科學家到中國。中科院與多個國家的科研機構、大學和企業等簽署了200多項院級國際科技合作協議,組織實施了一大批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建立了一批富有成效的中外聯合研究機構。中科院還正積極、穩妥、審慎地進行海外布局,扎實推進海外科教基地的建設。

“過去有一種說法叫‘大科學院’、‘小科學院’,我看只有一個中國科學院,這就是‘三位一體’的中國科學院,是全國人民的科學院,而不是一個封閉的科學院。”

這句話道出了白春禮的心聲,也道出了幾萬中科院人的心聲。開放興院,是中科院的精神。在合作共贏發展的道路上,中科院人將義無反顧。

(原載《中國科學報》2012-11-10 第1版 要聞)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