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視角
【甘肅日報】聯村聯戶可借鑒的扶貧模式和經驗
一、家畜滾動發展模式是聯村聯戶的有效途徑
“母牛滾動發展模式”實際上是一種“實物貸款”,避免了現金投入可能產生的風險。蘭州大學西部環境與社會發展中心于2002年起,先后在甘肅省崆峒區大寨鄉清水嶺村等地,設計了適合當地環境的“母牛滾動發展模式”:應用“農村參與式評估”方法,進行需求評估和項目設計,組建項目實施小組,選舉項目分批受益戶名單,由農戶制定項目管理制度。例如,崆峒區大寨鄉清水嶺村將181戶貧困戶依據“貧困戶”、“一般貧困戶”和“較好戶”的分級指標和原則分為三批,為61戶貧困戶優先提供61頭良種繁育母牛(每戶1頭),這些母牛生產的首批61頭牛犢無償提供于61戶一般貧困戶,經過1-2年的飼養,這些牛犢生產的61頭牛犢再提供于61戶較好戶。農戶通過簽署“五戶聯保”等協議,并通過項目實施小組的監督,順利完成了三次滾動發展。應用61頭牛,使181戶農戶受益,最早受益的貧困戶,每戶養牛數量超過了15頭,98%的貧困戶由窯洞遷入新蓋的磚瓦房,家家戶戶購置了拖拉機等農具,實現了項目的倍增效果。
二、能源扶貧模式是聯村聯戶的一個方向
甘肅省農村貧困地區普遍缺乏能源資源,特別是隴南山區。化石能源的缺乏加劇了貧困戶對森林、草地等生物質資源的過度利用和生態環境的破壞。綜合應用清潔能源設施,將沼氣池、太陽灶、太陽能熱水器、生物質節能爐等清潔能源設施組合應用,能夠顯著減少貧困戶對生物質能源的依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CO2排放,進而實現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蘭州大學西部環境與社會發展中心在崆峒區項目區的測試結果表明,綜合應用清潔能源設施,每年至少可為貧困農戶節約2000-2500元的能源支出,節約煤炭2-4噸,實現能源扶貧的目標。
三、災害風險管理是聯村聯戶項目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甘肅是一個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生態環境極其脆弱、貧困人口比重很大的欠發達的農業省份。甘肅省貧困問題的實質是人口、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問題,干旱脆弱的生態環境、復雜多變的地貌、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區域組合及自然資源的區域組合的不合理加大了甘肅省解決貧困問題的難度。因此,為了鞏固扶貧成果,必然要求在設計扶貧項目時充分考慮“災害-貧困-生態環境惡化”之間的耦合關系,避免災害或環境退化加劇貧困或使已脫貧的人口返貧。研究表明,地震、泥石流等災害導致的貧困發生率可由災前的30%提高到災后的60%甚至更高。災害風險預防的成本只是災后重建成本的10%甚至不到5%。
四、婦女是聯村聯戶項目的有效力量
我省由于農村勞動力結構發生的巨大變化,在農村貧困地區,青壯年勞動力已經轉移到城市,農村的“留守人口”中以婦女、兒童和老人為主,婦女已經成為聯村聯戶的有效力量,若忽視婦女的參與,則聯村聯戶的目標將很難實現。蘭州大學西部環境與社會發展中心在過去多年的扶貧項目實施中,就針對婦女設計了一系列發展項目,如“母牛滾動發展模式”中婦女擁有養牛獲得的財富的支配權,而且組建了“婦女健康教育小組”、“婦女環境教育小組”等。由于婦女的參與,極大地促進了項目的可持續發展。所以,聯村聯戶項目要針對婦女設計一系列可操作的項目,例如,養牛、養雞、養豬、小額信貸及清潔能源設施等。調研結果表明,婦女若得到收益,則全家會受益。
五、科技扶貧是聯村聯戶的催化劑
作物種植業、畜牧業、林果業、中草藥等是我省的支柱產業,但每一個產業都面臨著產業發展與科技服務相脫節的問題。例如,花椒是我省的特色產業,但只能向市場提供原材料,而臨近的四川省購買我省的花椒之后,通過系列深加工,能夠生產出花椒油、花椒醬、花椒粉等系列產品,既延伸了產業鏈,又提高了附加值;又如,我省的油橄欖在全國都屬于特色產業,但油橄欖的深加工也比較滯后,與意大利等發達國家的生產技術相差很大。雖然我省是“藥鄉”,但傳統的藥材農藥殘留量很高,深加工產業沒有形成,只是銷售原材料。農產品和藥材的產業鏈斷層及附加值流失無疑限制了農民的增收,不利于脫貧。所以,應該針對我省的特色產業,培育有利于農民增收的產業鏈,應用科技促進扶貧目標的實現。
六、先輸血、后造血是鞏固聯村聯戶成果的保障
貧困地區人口的綜合素質普遍比較低,直接推行“造血式”扶貧,很難見效,而若采用“先輸血后造血”的扶貧模式,則項目效果更佳。造血要依靠能力建設,能力建設的基礎是村民的教育程度。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表明,甘肅省的文盲率由第五次人口普查時期的14.34%下降到8.69%,但在隴南和臨夏等部分貧困山區,文盲率仍然較高。高文盲率限制了農業科學技術的普及推廣,許多實用而簡單的技術無法推廣,即使暫時實現了脫貧目標,但從長遠來看,文盲率高的地區返貧率也高,無疑加大了扶貧項目可持續性的風險。因此,能力建設是穩固扶貧成果的基礎。
(丁文廣 作者系蘭州大學教授)
來源:《甘肅日報》201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