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視角
中國科學報: 銳意改革 推動創新
科技部部長萬鋼
全國政協副主席、致公黨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人物。黨外人士,身居要職,不是個案,也非普遍。
在科技部履職一屆,中國科技發展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特別是在“十二五”開局之年,中國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論文和專利授權總量繼續位居世界第二,論文引用數上升到世界第7位,發明專利授權量達到17.2萬件,居世界第3位。
同時,重大創新成果紛紛涌現。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成功對接;蛟龍號創下5188米下潛紀錄;“神威藍光”千萬億次計算機全部采用自主研制芯片……
而當前,萬鋼最關心和最鐘情的事情是什么?
3月3日,在2012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萬鋼對媒體道出了真情實意。
推進體制改革的關鍵年
萬鋼很快將話題切入了社會普遍關注的科技界最核心的話題——科技體制改革。
“2月24日,在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的國家科教領導小組會議上,溫總理對改革開放,特別是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實施以來,我國科技改革發展取得的進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萬鋼向記者表示,溫總理闡明了科技體制改革的重大意義,同時對科技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話題到此,萬鋼回顧起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歷程。
“科技體制改革一直是黨和國家全局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央先后出臺了4個科技體制改革文件,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階段推動了科技發展,不斷完善科技自身發展和服務經濟社會的體制機制。”
他認為,2012年是深入落實“十二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是扎實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的關鍵一年。
有待解決的長期性、根本性問題
“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究竟應解決哪些問題?”記者問。
萬鋼沒有回避,掰著手指一一列出中國科技體制改革有待解決的長期性、根本性問題:
科技經濟結合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尚未真正確立,使得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不高,技術儲備不足,創新能力難以支撐作為經濟大國的持續健康發展。
中國在原始創新方面,在重大科學問題上缺乏原創思維,主動提出先導性研究方向、面向未來發展的創新能力較弱;在技術創新方面,缺乏應對新的產業變革、引領技術發展潮流的能力,對重大產業技術路線變革導致新產業競爭準備不足;在應用推廣方面,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缺乏相應的政策環境和條件,國內市場需求不足,形成出口依賴,對我國結構調整支撐不夠。
與此同時,中國的科技管理體制不適應發展要求。科技資源分散、封閉比較嚴重,短缺與浪費并存,投入效率不高,科技計劃和經費管理亟待改進;創新環境有待進一步完善,自主創新政策落實還不到位,科研評價獎勵體系不夠完善,激勵與約束機制不健全,科技人員的積極性還沒有充分調動起來。
“這些問題成為今天制約科技發展的主要障礙。”他坦誠地說。
乘勢而上 扎實推進
話說到此,萬鋼拿起礦泉水抿了一口,繼續對記者闡述:“當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核心是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重點是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著力解決制約科技創新的突出問題,發揮科技在轉方式、調結構中的支撐作用。”
不久前在深圳考察時,萬鋼目睹了中國新興科研團隊——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活力四射。光啟研究院融合了具有不同背景的科學家,包括傳感器網絡、新材料、統計學、量子器件等,并擁有大量具有豐富經驗的工程師。而這一切來自深圳科技體制改革的結果。
萬鋼介紹,科技部將在幾個方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強化協同創新、提高整體效能;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評價標準,引導和支持科研人員持續研究和長期積累;完善創新的政策措施,特別要加大對中小企業、微型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
他表示,科技部的工作將按照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的部署,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建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科技發展規律的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為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行列奠定體制基礎。
《中國科學報》 (2012-03-07 A1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