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視角
"氣候行動—道德責任"---秦大河院士專訪

近日,自然(Nature)雜志,以“氣候行動—道德責任”為主題,報道了對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秦大河院士的專訪,專訪內容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 關于2007年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對喜馬拉雅冰川將于2035年前消失的錯誤報道,盡管其嚴謹性有所欠缺,但是,實際目前的研究證明,喜馬拉雅山大多數冰川正在快速退宿;
2. 2013年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將包含更多的冰凍圈要素(如:冰川、凍土和積雪)數據,其氣候模式將進一步縮小全球平均氣溫和CO2濃度的觀測值和模擬值之間的差距;
3. 冰凍圈對中亞尤為重要,原因在于中亞深處歐亞大陸內部,由高山冰凍圈、低地綠洲和沙漠組成,社會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冰雪融水,冰凍圈變化將威脅本區域的水資源和生態系統;
4. 中國應對日趨減少的水資源和荒漠化的措施:中國人均水資源量低于全球,但是,西北地區相當高(比如,是以色列的幾倍),因此,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非常關鍵。中國利用現代化灌溉設施向滴灌轉型,限制地下水的過度開采,研發抗旱植被以期減緩和逆轉荒漠化;
5. 研究中亞冰凍圈和水資源的最大挑戰在于關鍵地區數據的缺失,尤其是高海拔地區,包括氣象數據(溫度、風、降水等)以及冰川和凍土監測等;
6. 全球各國已達成協議:將溫度升高控制在2oC以內。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必須共同努力,分擔減排義務。我們現在也必須要付出行動,這是為未來子孫著想的道德責任。
此摘要譯自nature news,詳情請見http://www.nature.com/news/2011/111020/full/news.2011.604.html